|
|
|
|

每个人在自己的读书生涯中都会用到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字典词典。当不知道一个词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就会翻阅《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如果遇到了生僻的词语,还会寻找《辞海》《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这些工具书的释义给读者打开一扇窗,帮助读者认识这个词所表示的自然与人文的方方面面。这样释义的工作并非现代文明的产物,远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了,我们称其为训诂。
训诂属于一门古老的学问,指的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因时地相隔而难懂的语言。训诂包括的内容较多,诸如句读、解句、说明语法和修辞现象、注音、校勘等,但释义是其核心内容。训诂源远流长,起于先秦,发展于汉唐,变革于两宋,到清代达到鼎盛时期。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在语言符号的使用上。远在先秦时,流传下来的《诗经》《论语》《孟子》等,显示了先民运用宏富准确的词汇表达对世界认知的高超的能力。随着时地的变迁,后来的人不甚理解里面的词语了,不同地域的人也不甚明白另一个地方的词语了。所谓“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这就需要训诂发挥语言桥梁的作用。通过训诂,反映出古人具有用丰富多彩的语言解释世态万象的能力。
|
三卷本、八年功、150万字,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以东北老工业区周家儿女的命运为线索,辐射了整个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该书于2019年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同名改编电视剧在2022年春节又创下了央视一套近三年收视率新高。现象级的曝光率不仅使该剧被迪士尼收购,也让原著重新进入大众视野。与同期80年代“知青叙事”“伤痕叙事”不同,该书克服了以往“农村/城市”“知青/非知青”的二元对立,回归了“现实主义”的宗旨,通过秉昆等人的交叉视野,反映面对“实在界”,不同阶层身份性格之人的结构性策略。这种书写方式,使得观众们或多或少都能从中发现些自己的影子,真正具有了雅俗共赏、烟火共情的神奇魅力。
柴米油盐是百姓生活不可缺少之物,也是社会运转的基石,纵观《人世间》,几乎每章开头都会对人物的吃穿用度,时兴物件做番详细描述,“吃”的描述可谓别出心裁,故事走向也潜藏在“吃得如何”这一线索中,显示出现实与文学的暗合。
《人世间》作为新世纪历史现实主义题材的史诗巨作,在线索设置上实现了双重颠覆:首先是颠覆了柴米油盐的日常想象,小说随处可见“物”的交换,仿佛一部人类学田野实录,巧妙地缝合了庞大的社会网络。人物的一切思想都以物的外显表达,这为颠覆传统“柴米油盐”的想象,扩大其外延提供了支持。除此之外,小说故事线索上还实现了另外一重颠覆,即对“书”的理解。
在传统认知中,书常被视为知识分子的伴随物,自带真理与自由之精神,而在书之外,意识形态或野性力量在发芽、生长,甚至盖过理性的光辉。因此,书籍被视为被压迫精神的代表,在很多七八十年代题材的小说中被奉为圭臬。但《人世间》却打破了这种想象,让“书”的含义复杂化。
除了精心打造双重颠覆外,《人世间》在立意上也别出心裁:该书以几次大的生死存亡为骨架,缀连起三部故事,其中最值得关注就是关键人物的“死亡”。在小说中,“死亡”作为推动故事的主要动力同样具有双重性。人物的死正如现实中那样猝不及防静静发生,只留下生者叹惋,而这种忧伤又立刻被新的烦恼所打破,迎来故事的继续,但“死亡”又确乎对其他人物的命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柴米油盐”“书中的缪斯”“死亡”作为三条闪耀金光的线索,在小说《人世间》中完成了各自精彩的展演,人物的主体间性因其所深入社会面之广之深而相当传神,这一方面得益于故事背景与作者生活经历高度重合,更因其直白、朴实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真实细节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