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大自然是如何悄悄地爱我们?花花草草是否可能救人一命?生物物种多样性有多么重要?为什么要保护好森林、尤其是巨型森林?这些也许都是很日常、并非十分深奥的问题。然而,对一种现象的了解不等于能自然而然地深入理解之,只有理解了它发生、存在的原理和内在逻辑,才能更深切地了解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土耳其的加里波利半岛及达达尼尔海峡地区打了近一年的海战与登陆战,极为惨烈。英法海军计划闯入达达尼尔海峡,打通博斯普鲁斯海峡,直捣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但预期目标没有能实现。话说1915年春,英法16艘战舰初探达达尼尔海峡。期间,英国皇家海军一艘潜艇在海峡搁浅,大部分士兵被俘送进了“劳动营”。相信一战史著述都会对这次大规模战役有所述评,但不知对这批被俘士兵的下落会花多少笔墨;至于是否会关心到其中一个年轻人的命运就更难说了。孰料百余年后,他的外孙女在科普著作《花花草草救了我》中讲述了外祖父的传奇经历:他从海路逃出劳动营,在海上漂泊,靠饮水生存,最终获救并在英国医疗船上得到初步治疗。当他经陆路回到老家与未婚妻团聚时,原先精壮的小伙体重仅30多公斤!体检诊断他只能活几个月。幸有未婚妻不离不弃的照料,几个月后命还是保住了,但战俘营经历留下的恐惧心理却如影随形。能否好好活下去,是个严峻的问题。不久,他参加了一个园艺课程,后来夫妻俩买了一块地,种植花卉蔬果,养猪养鸡养蜂。他竟又健康地活了50多年,长寿的奇迹被认为是得益于园艺与农活、走进大自然疗愈的结果。
本书曾入围英国自然与旅行写作最高奖——温赖特文学奖。作者苏·斯图尔特·史密斯,医生出身的精神病学家、热衷于园艺的心理治疗师,潜心研究园艺对人类身心健康的作用并致力传播相关知识的科普作家。
|

1950年代以来,新型特效药的使用彻底改变了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重点转移到药物治疗,环境的重要性明显减弱。新建医院的户外绿地就变得很少了。在作者看来,城市生活破坏人们健康的一面,首先表现为焦虑症和抑郁症带来的危害。她引用上世纪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荣格的一个说法:自然界是一个活生生的连续体,现代生活中人们饱受“无根之痛”,正是因为城市居民不再有机会与大地连接。
到户外去,也是《地球之肺与人类未来》倡导的理念。该书作者是两位美国人——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经济学家约翰·里德和被誉为“生物多样性之父”的环保主义者托马斯·洛夫乔伊。书中写道:常常到户外去,哪怕只是找一片叶子,看看它的“叶脉三角洲”(三角洲:地貌呈三角形的河口冲积平原。阔叶植物的叶脉整体上呈三角形),也会让你心驰神往。有些树木,即使是一小簇,“也能释放出单萜类物质来帮你减压、降低你的血压和心率……”单萜类化合物具有令人愉快的气味,它是精油的主要成分。
挪威生命科学大学教授、挪威自然研究所(NINA)科学顾问、著有多部科普畅销书的女科学家安妮·斯韦德鲁普-蒂格松在《神奇生物的力量,大自然如何悄悄爱人类》中“宅人——自然与健康” 一节,提及2008年英国的《每日邮报》有篇文章就1926年曾祖父开始的四代人中8岁儿童拥有的户外活动“权利”做了对比,结论是每况愈下;成年人大多数也过着“宅人”生活。而远离大自然会导致我们生病。反之,经常与土壤、植物和动物接触,有助于建立免疫系统。生物多样性环境的丧失与非传染性慢性病,尤其与免疫系统失控导致的诸如类风湿关节炎、哮喘、过敏、肠炎和I型糖尿病等发病率增加有着明显联系。长期活跃在绿色环境中还是防治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措施。作者在Web of Science 和Google上分别检索到百余条和超过百万条的结果表明,“在森林中游荡”,即日本人所说的“森林浴”,对人体各方面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