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模型建构 助推高效课堂创建
---2024年秋物理组
刘榕彬师和文理师公开课报道
2024年11月7日上午第3、4节,高中物理组刘榕彬老师和文理老师进行“和助五学”教学模式公开课活动。物理教研组全体同仁们参加了此次听评课活动。
首先第3节,刘榕彬老师展示的是《滑动摩擦力》新课。
刘老师用两本书之间的摩擦力和冰壶视频开始新课,让学生充满好奇,更好进入状态,是个不错的课堂引入;
接着善用生活之中的物品来带动学生一起探究摩擦力的方向
,利用“毛刷”的偏折方向感受摩擦力的方向是一大亮点,值得组内老师借鉴;
本节还进行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正压力的关系探究实验,学生上台实验,利用手机投屏展示,并用计算机软件流畅迅速处理数据,既增加了学生参与程度,也提高了学习探究的效率。
综上所述,刘老师的这堂课结构完整,重难点突出,学生反馈也较好,是一节成功的汇报课,再接再厉。
而第4节文理老师则为我们展示了一堂见解独到的《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及相关问题》复习课。本节课文理师围绕着物理核心素养中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这几项目标,设置了几个步骤。
第一,从有无支撑模型的对比分析引入,让学生感受恰好通过最高点和脱离轨道等临界问题的本质,并通过例题筛选、设问、应用,总结出解决临界问题的简单方法。效果较好。
第二,将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相关问题分为三类:临界问题、图像问题、求作用力问题。思路新颖,归纳有理且有序。能较好地解决一系列圆周运动问题。
第三,是对文理师的建议,本节复习课例题题量还是有点偏多,有些解答过程需详细讲解,多给学生留思考和互动时间,可适当增加一些乐趣活动,活跃气氛。
课后,赖建海组长主持了评课活动。物理教研组对刘榕彬老师以及文理老师这两节课作了点评指导,充分肯定了两位老师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设计理念,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在上课时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学生参与度高,教学目标也明确而集中,科学实验过程的展示培育了学生的思维;师生也能较好地平等对话交流。组内还提出建议,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可适当让其说出思路,如为什么这样答,依据是什么。从学生讲解思路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更多思维体现,会有更好地新奇地发现。
本次公课听评课活动,检测了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了学校常规管理,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教学氛围。学校将一如既往地把教学常规落到实处,聚焦课堂,促使教师在课堂上多下功夫,努力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率,创设更加高效的课堂。
文字:物理组 图片:物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