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陈埭民族中学简介
晋江市陈埭民族中学创办于1965年,1970年更名为晋江县陈埭中学,是全日制普通完全中学;1983年改为现名,1987年秋增设职业高中班,1990年增办陈埭职业中学,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997年复办普通高中,2003年7月被福建省教育厅确认为“省三级达标高中”,2008年停办职业高中,2011年7月,学校完成整体搬迁,现校址位于晋江市陈埭镇鹏青路1589号,2014年3月被省教育厅确认为“省二级达标高中”,2017年8月与泉州五中开展合作办学,2018年11月以96分高分通过二级达标高中泉州市级复查,2020年12月通过一级达标高中泉州市预评估,2021年11月通过一级达标高中省厅现场考察。
2022年秋季,学校有教学班64个,学生3303人(初中36个教学班,学生1946人;高中28个教学班,学生1357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701人,本地学生(晋江)1134人,外来工子女2169人;现有教职工264人(在编教职工215人,市聘合教师34人,校聘合同教师3人,校聘教辅人员4人,校聘职工8人),其中专任教师226人(其中在编专任教师189人,合同34人,自聘3人),研究生学历19人(其中13位在高中,6位在初中),在聘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54人(正高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53人),在聘中级教师101人;现拥有福建省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1名,正高级教师1人,泉州市学科带头人2人,泉州市级骨干教师18人,晋江市学科带头人1人,晋江市级骨干教师20人, 福建省名校长后备人选1名,晋江市骨干校长1名,泉州市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晋江市骨干教师培养对象5人,晋江市级名班主任6人,全校48名教师获得各级骨干、名师称号共63人次;另外,泉州市教坛新秀2人,晋江市教坛新秀5人。
半个世纪以来,学校在各级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广大校友、校董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四迁其址,三易其名,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已形成“求真、务实、开拓、奋进”的良好校风,学校秉承“勤勉、正德、有为” 的校训精神,坚持“平等教育、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特色办校、教研兴校、安全稳校、质量强校” 的办学思路,学校一贯坚持“做强初中、发展高中”办学方向,内增素质,外塑形象,提升办学水平,为创建“省一级达标高中”打基础,努力向着创建全国“一流教学观念、一流校园环境、一流教学设备、一流管理水平、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学质量”的民族中学窗口学校目标迈进。
在学校多样化特色办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独具学校特色的办学特色——民族教育特色。坚持立德树人,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全面深化“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培育民族优秀人才,促进民族团结融合”的民族教育办学特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促进民族优秀人才成长成才。晋江电视台、泉州晚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网等媒体先后对我校的民族教育进行了多次报道。
学校秉承办学理念,更新管理观念,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一是科学筹谋,完善管理体系。各类规章制度健全,定期修订,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制度均由教代会审议通过,切实做到有章可循,依章办事。二是开拓创新,构建教学模式。学校加强对课程质量的把控,对现有课程进行了顶层设计,根据“平等教育,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确定育人目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构建“和助五学”教学模式。三是合作共赢,拓展交流平台。与泉州五中开展合作,与三明市大田一中、南安市侨光中学、晋江市英林中学建立“四校校际教学联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平台,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动力引擎。四是强化激励,做好师生评价。加强激励管理,发挥学校教育基金会作用,完善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五是提升效能,搭建信息平台。学校投入600万元推进学校信息化硬件建设,建立校园网络平台,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六是完善设施,构建校园文化。学校积极规划并推进校园建设,打造集绿化、美化、净化、文化于一体的校园环境,已形成“一中心两基地三园区三场馆”的校园文化格局。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经过一代代“陈中”人的团结拼搏和努力奋斗,学校已逐渐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中高考成绩逐年攀升,学科竞赛屡获佳绩。实现了“低进中出,中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办学承诺,并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认可。学校现已发展成为泉州市唯一的一所民族完全中学,福建省第二所民族完全中学。学校还是全国民族中学示范校、全国民族中学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单位、福建省民族团结进步重点单位。近年来,学校教学品质和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充分认可,先后被评为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福建省平安校园”、“福建省普通高中特色项目(艺体高中)”、“福建省中小学示范图书馆”、“福建省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全省民族团结进步重点单位”、“福建省五好基层关工委”、“福建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等三十多项荣誉称号,并多次在省市级教育交流会上作为典型代表发言,介绍本校办学经验,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2021年10月14日,中国教育报以《秉承办学理念深化内涵发展》为题介绍了我校办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