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从历史资料中提炼出合理的概念就像点亮一盏灯,一经点燃就不会只照亮房子的某个角落,而是会投射到中国历史的每个基本的问题上——《水运与国运》一书正生动诠释了冀朝鼎先生对中国历史的这一番言论,该书从历史长河里提炼出“水运”,将之和“国运”两个核心概念的互动关系展开历史叙述,探寻数千年中国历史演变的基本规律。
“水运”概念指向的范围十分广泛,涵盖农业经济、商业贸易、交通运输、军事战略与治国理念,是联结国运的纽带,书中对“水运”概念的运用能够做到收放自如,有的放矢。水运网络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拓展了华夏民族生存空间。
作者在叙事中善于抓住历史转折的关键点,通过水运以小见大,透视国运转变的大势。例如,隋朝开凿大运河顺应历史潮流,这是“利在千秋”的工程,但“弊在当代”,隋炀帝未能考虑征发的劳役超过了百姓的承受能力,引起民变,最终杨广身首异处,国祚遂灭。进入唐代后,运河关系其国运盛衰,全汉昇在《唐宋帝国与运河》中也曾提出:“运河通,则国运兴;运河塞,则国运衰。”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而政治重心仍在北方,大运河成为连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自运河开辟以后,漕运一直是困扰历代王朝统治者的难题。作者以“万里江海通,九州天地宽”的诗句盛赞刘晏主持的漕运体系改革,他解决了因安史之乱导致的运河不畅问题,将江南地区的粮食等物资运输到中原,推动了中唐时期的经济复苏,重构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体系,促成了唐代国运的中兴。
水运与国运的关联,贯穿起华夏数千年的历史,本书解释了不同时代的国策选择。当现实生活的发展有所需要时,历史就会复活,沉默不语的故纸堆会被新的理论视野照耀,并昭示启发后来者。
|
《告别》是一本很美的书籍。除了陈丹燕流畅优美的文字,除了搭配了大量的彩色照片,这部作品还直接以影印的方式,呈现了陈丹燕阅读《哈扎尔辞典》《尤利西斯》等书籍时所保留的批注、折痕等阅读印记,极其强烈地突出了阅读与旅行二者的关系。
很多年来,陈丹燕一直行走在欧洲。她穿行古都旧城,遍访博物馆美术馆,结识当地文艺家,沉淀感想,积累笔记,她停停走走,陆陆续续撰写旅行作品,汇合成为各种文化随笔集的出版。陈丹燕的文章流露着私人化的思绪,也缔造着个人记忆与公共记忆的联场。
到了《告别》,陈丹燕已经形成了“地理阅读”的美妙体系。她说,“地理阅读”追求对文学作品的独特理解,而这只有身处书中故事的真正地理空间时才能获得。依傍着书本里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一个读者能对一方陌生的地理产生探寻的好奇,而一本值得为它花几年时间的好书也帮助一个读者读懂一些山河岁月。《告别》附录了陈丹燕的书单,陈丹燕偏好西方经典文学作品,勃朗宁、拜伦、济慈、里尔克、劳伦斯、司汤达、蒙田……她带着这些作品亲临现场。她寻找歌德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与《浮士德》之间的意大利漫游路线,她体会着果戈理想要死在罗马和希腊咖啡馆的象征性,她在但丁流放和写作的旧地重新阅读《神曲》,她在贝尔格莱德的凌晨时分回忆《哈扎尔辞典》书写的南斯拉夫历史文化,她徘徊在《尤利西斯》的都柏林街头,跟随着书中1904年的犹太人布卢姆的行踪……
这些旅行经历,唤起陈丹燕的阅读记忆,在从前贫瘠的经济环境里,她依靠阅读保持着对远方的向往,对世界强烈的好奇心。现在,到了地理上的故事发生地,凭借长期对文字的领悟力,她让可触及的世界与可感知的世界以一种奇异的方式融合,获得了至高的心灵体验,让自己的身心以及回忆,与感官交融在一起。她说:“那样的恍惚实在是最难忘的阅读经历,好像饕鬣总归有一天要吃到满汉全席。”
这样的过程,让陈丹燕重新领略文学所承载的各种精微的细节,同时也给予她想要的各种与现实世界的细节连接。她说,这是“一个读者取悦自己最梦幻的方式了”。